Wednesday, December 12, 2007

讓「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」不藥而癒的「耳石復位術」

耳鼻喉科的神經耳科眩暈特別門診初診病患群裡,「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」約佔了3成左右。此症顧名思義是一良性的、突發性的、和頭部位置改變有關的疾病,英文是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簡稱BPPV。
它的特徵為頭部轉到某一個角度時眩暈發作,但是改變頭位則消失。眩暈常以秒計,不會超過三十秒。頭部轉到某一角度會有約五到十秒的潛伏期然後發生眩暈及眼振,若持續此頭位約五到四十五秒後會慢慢衰減,連續作幾次轉頭動作可使眩暈消失。眩暈發作時常有噁心、嘔吐和冒冷汗等自律神經症狀,但是不會有聽力神經受損的症狀如耳鳴、重聽。

診斷此症毋須任何高科技儀器(如電腦斷層、核磁共振等檢查均為正常),只須正確操作「頭位變換眼檢查」(Dix-Hallpike maneuver)。即是讓患者呈坐姿且頭轉向患則耳,接著令其快速躺下呈懸垂頭,若是出現向患側之迴旋眼掁(右側患耳呈逆時鐘迴旋眼掁,左側耳患則呈順時鐘迴旋眼掁),即可診斷此症。此乃因患耳之後半規管內之耳石因動力之故帶動內淋巴流動,致壺腹內之頂帽偏移於是誘發出前庭眼反射。

談起 BPPV 的致病機轉, Dix 和 Hallpike 於 1952 年指出其病變不在腦內而是在內耳的橢圓囊; 哈佛的Schuknecht更由解剖體例的發現而認為是病患的耳石脫落,飄流到三半規管的內淋巴液中,剌激到三半規管神經接受器「頂帽」而誘發眩暈。那些原因會讓耳石脫落呢?綜歸可能原因有1)頭部外傷,為最常見原因。2)噪音傷害如打靶。3)藥物中毒如鏈徽素、康徽素等。4)慢性中耳炎侵入耳石器。5)耳科手術傷及球囊。6)供應橢圓囊的前庭動脈阻塞。7)老化。

1992年Epley醫師提出「耳石復位術」治療此症,藉由姿勢改變讓耳石順利移出後半規管返回原始所在之橢圓囊處。耳石復位術治癒率極高,本科經驗有九成以上病患僅須由醫師正確操作乙次即可不藥而癒。

至於較為罕見之水平半規管型(約佔所有「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」病患之二、三成)
耳管石症和頂帽沉石症,本科依中華民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所介紹之持續姿勢法(forced prolonged position, FPP)、快速轉頭法(rapid head rotation)亦成功治療多位他院或他科因藥物治療無效轉介而來之病患。

2 comments:

DaWeiYeh said...

有一個3d虛擬人耳顳骨(當然包括三半規管的相對立體位置)的網站,有興趣的讀者可上此網站http://research.meei.harvard.edu/Otopathology/3dmodels/index.html 下載相關軟體玩看看。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可看門道,一般民眾可看熱鬧,這是個結合醫學、影像物理、電腦資訊跨領域的作品。

DaWeiYeh said...

http://research.meei.harvard.edu
/Otopathology/3dmodels/index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