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June 04, 2009

【slidecast實作–transition of apogeotrophic nystamgus to geotrophic nystagmus after head roll test】



Slide 1:
除非是對病患施以予激烈的快速轉頭,HC-BPPV的病例絕少在一次診間僅僅接受溫和的head roll test 檢查即會先後被觀察到出現逆地型眼振(apogeotrophic nystagmus)、向地型眼振(geotrophic nystagmus)。
本次報告即希望經由此一罕見病例,探討可能之致病機轉和造成病灶之耳石的可能位置。

Slide 2:
這是一位37歲女性,主訴兩週來躺臥動作和床上左右翻身時會有短暫眩暈感,病患沒有描述躺那側時會有較強或較長的眩暈感,因已在外求診口服止暈藥仍無效故至本科就診,經由簡單病史吾人可猜測可能此乃BPPV。

1st head roll test:先是向右側時可見逆地型眼振時間長達1分30秒,接著讓病患躺向左側可見仍是逆地型眼振惟時間較短僅25秒,且病患亦可自述躺右側之眩暈不適感較強烈。至此,吾人可初步臆測此例為頂帽沉石型水平半規管BPPV(cupulolith, HC-BPPV),可能為左耳之管側頂帽沉石型水平半規管BPPV (Cup-C)或右耳之囊側頂帽沉石型水平半規管BPPV (Cup-U)。

2nd head roll test:因為HC-BPPV之眼掁較不會出現疲乏現象,5分鐘後再給病患作第二次head roll test時,預期希望仍可觀察到先前的逆地型眼振。不料,第二次的head roll test讓病患頭轉向左側出現的是向地型眼振,且讓病患頭回正時可觀察到較弱之向右眼振。此時由於病患因眩暈嘔心不適感不願接受向右檢查,故無法得知是否向右轉時仍會出現向地型眼振。但至此吾人已可臆測病灶可能由cupulolithiasis 轉為canalithiasis了。因為canalithiasis的病例在轉向患耳出現較強烈的向地眼掁後,當在回正supine position有時是可觀察到向另側之較弱眼振的,故可推測此時病灶已轉為是左耳之管耳石型水平半規管BPPV(canalith, HC-BPPV)了。

3rd head roll test:10分鐘後為求確定final diagnosis,於是說服病患配合檢查再施予第三次head roll test,出現典型之向地型眼振且左側為較強側。於是囑病患回家躺向眼掁較弱之右側12小時(此即持續姿勢法 forced prolonged position , FPP),兩日後病患回診追蹤不再出現眼振亦無抱怨眩暈感了,一個月後回診病患無眼掁也沒有眩暈。

Slide 3:
我們推測病患可能是左耳的Cup-C 或者是耳石病灶位於左耳水平半規管前臂之HC-Can,此二者在頭向右側轉時皆會出現逆地型眼振且較強烈,而在頭轉向左側時出現不尋常的只有25秒的短暫逆地型眼振時,是否就已意謂著它是較可能是屬otolith位於左耳水平半規管前臂之HC-Can(因為一般說來HC-Can 的眼振時間較HC-Cup為短),當然也有可能它仍屬左耳的Cup-C只不過耳石附著不那麼粘緊才會在第一次head roll test 向左側時即已脫落到半規管的淋巴液內了。

Slide 4:
所以當在作第三次head roll test向左側時內淋巴液流動方向是向著utricle(即ampullopetally)故出現向地型眼振且較強烈,向右側時內淋巴液流動方向是離開utricle(即ampullofugally)故出現向地型眼振且較弱。

Slide 5:
至於治療方法就如一般治療左耳HC-Can,讓病患右躺12小時可見耳石因重力自行漂回utricle處。所以回顧此例病史、三次head roll test和最終經由FPP成功治療整個過程看來,診斷應屬耳石病灶位於左耳水平半規管前臂之HC-Can最為可能,但也不排除是耳石粘著不那麼緊實之左耳Cup-C。不管為何?此二者之治療方式完全相同。在單一次耳鼻喉門診,僅由溫和的head roll test即可讓眼振由逆地型轉為向地型的病例極為罕見,故在此提出報告。

No comments: